发布时间:2025-09-06 18:39:35 | 377招生网
武汉大学历史专业的毕业生将来有多种就业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教育领域 :
文化与文博机构 :
旅游与文化产业 :
档案与图书管理 :
人文岗位与公共服务 :
新闻与传媒 :
科研与学术 :
自主创业 :
综上所述,武汉大学历史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合适的就业方向。
中心介绍:
“南京大学英国与英联邦研究中心”于1996年在南大启动,经数十位学者的钻研与努力,现已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50多个,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18项,出版专著9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其标志性研究成果《英联邦国家现代化研究丛书》被列为全国第11届书市重点推荐书目。同时,一支老中青结合的优秀学术梯队也已形成,培养了85位博士、150位硕士及数十位海外留学生。
南京大学英国与英联邦研究中心是南京大学的传统优势领域。
这一研究率先在国内全面、系统地对不同历史、文化、种族背景及现代化道路各异的国家进行个案分析、比较,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参照系,对于反思现代化的困惑,找准现代化具体途径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研究院介绍: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其前身南京大学近现代英美对外关系研究室,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国际问题专门研究机构之一。1964年由国家教育部批准建立;1998年经学校批准更名为国际关系研究所;2000年12月,以国际关系研究所为依托,建立跨院系的国际关系研究院,成为南京大学以国际关系研究为中心,多学科交叉渗透的高层次国际问题教学、研究机构。该研究院设有国际关系史博士点,国际关系、国际政治、民族学三个法学硕士点,形成了以研究生教学为主,包括博士后培养的较完备的教学、研究体系。
本学科1978年和1981年分别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以后首批硕士点和博士点(国际关系史),在国内国际关系研究领域享有传统优势,一直是我国国际关系史教学和研究的主要基地。承担并完成国家及教育部、司法部、中国大百科全书等项目20余项。40余年来,为我国的国际关系教学和研究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国内外具有较大的学术影响,并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从事国际问题研究及相关工作的高级人才。
近些年来,南大国际关系研究院成为我校创建世界高水平大学的重要平台之一。本院着眼国际学术前沿,不断拓展研究领域,加强了学科交叉和渗透的力度,在保持原有学科特色的基础上开展了全球化与当代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理论、国际热点问题跟踪等研究。本研究院设置有欧洲国际关系、美国对外关系、亚太国际关系、中东国际关系、当代国际问题、国际关系理论、国际战略、国际政治经济学、中外关系等研究方向,并已长期开设国际政治学理论、国际经济关系、国际法、外交学、国际体系的演变等基础课程。每年发布“国际形势研究报告”,并连续出版《国际关系评论》。研究成果涵盖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国际史、地区研究等诸多领域。 研究所介绍:
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是隶属南京大学 专门进行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的调查、评价、鉴定、利用、保护、研究的专业机构。贺云翱任首任所长。
遗产研究所的宗旨是:紧密结合社会及学术发展要求,开展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研究、保护及人才培养。吸纳国内外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依托南京大学的综合学术优势,坚持科研合作和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的工作方向,为弘扬中华文明和推进中国世界遗产事业发展做出贡献。其主要科研课题方向包括遗产基本理论及文化遗产科学、文化与自然遗产事业发展对策、中外遗产比较、遗产价值鉴定、遗产考古和历史、遗产管理与法制、遗产展示与陈列、遗产保护与利用、遗产规划、遗产事业与现代化、历史文化名城、博物馆以及古代陶瓷、古代玉器、古代宗教遗产研究等。
遗产研究所负责人和有关成员参加过南京市文物局和中山陵园管理局主持的南京明孝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并先后承担国家文物局批准并资助的江苏六朝帝王陵寝遗存的调查和研究课题,江苏省文化厅及江苏省文物局批准并资助的江苏世界遗产保护体系建立的调查与研究课题,江苏省规划设计院委托的宜兴市历史文化遗产综合调查科研课题,江苏省文化厅支持的盱眙泗州城文化遗产调查课题,宜兴市人民政府委托的宜兴紫砂工艺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课题、与南京市规划局合作进行南京城市历史空间演变及文化内涵研究课题、与南京市文物局、规划局等合作进行的南京历史文化资源研究以及福建、浙江、云南省有关机构委托的有关文化遗产调研等多项科研课题。所长贺云翱曾担任明孝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小组组长,为明孝陵申报世界遗产工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同时还受聘兼任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江苏省古陶瓷研究会副会长、南京市地方志研究会副会长、南京市社会科学院客座研究员、宜兴紫砂工艺保护研究中心主任等。研究所主编有《长江文化论丛》,并与韩国忠清文化财研究院及忠南大学百济文化研究所合作创办《东亚考古论坛》(年刊)。
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在筹建过程中,得到了南京大学历史系及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南京大学社会科学处、南京大学校长办公室、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中山陵园管理局及该局文物处、明孝陵博物馆等有关部门和机构的大力支持,并得到了国家文物局世界遗产处处长、国家文物局巡视员郭旃先生的指导。
研究成果:
1、江苏六朝帝王陵考古调查、勘探与研究及南朝梁南王萧伟墓阙发现与发掘。(国家文物局资助项目)。
2、明孝陵考古(国家文物局资助项目)。
3、南京钟山南朝至唐代寺庙考古工作。
4、明东陵寝园考古。
5、南京城市考古。
6、六朝石头城遗址调查发现和勘探、试掘工作。
7、南京栖霞山南朝石窟考古工作。
8、扬州高邮神居山西汉大型黄肠题谈墓(西汉广陵王夫人墓)发掘。
9、徐州龟山二号汉墓(西汉大型窟墓,楚王刘注夫妇墓)发掘。
10、中国南京方早期佛教遗存调查与研究(中、日学者合作项目)。
11、鄂州六朝墓葬发掘与资料整理。
12、海安青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
13、句容城头山新石器至商周时期遗址发掘。
14、南京钟山南朝坛类建筑遗存考古发掘(获2000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15、扬州唐城南门遗存考古发掘。
16、云南大理州南诏、大理时期遗存调查。
17、福建武夷山西汉城址及墓葬调查。
18、盱眙泗州城考古调查与勘探。
19、江苏南部古代窑址调查。
20、近十万年来中国东部海平面变化研究(中国科学院课题)。
21、明孝陵申报世界遗产学术研究及文本起草工作。
22、宜兴紫砂工艺申报江苏省首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项目及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工作。
23、宜兴市文化遗产综合调查与研究。
24、南京历代城市空间演变及文化内涵研究。
25、南京古都风貌研究。
26、南京古龙泉寺遗址考古调查、清理和复建设计工作。
27、南京白马石刻艺术博物馆建设及陈列设计工作。
28、南京定林寺与《文心雕龙》纪念馆陈列内容设计。
29、南京夫子庙展览馆“中国古代礼仪展”内容设计。
30、江苏省世界遗产保护体系及文化遗产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之课题调研。
377招生网(https://www.126377.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清华大学图书馆基本概况的相关内容。
清华大学图书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11年4月的清华学堂图书室,随着学堂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图书室也随之更名为清华大学图书馆。在1919年和1931年,图书馆陆续扩建。朱自清和潘光旦曾担任馆长。1987年,新馆建设启动,于1991年7月竣工,总面积达到27800平方米,包括新旧两部分。
截至1990年,图书馆藏书丰富,共有240万册,其中包括近30万册期刊合订本和5.7万件缩微平片。每年新增图书约6至8万册,其中外文图书约1.2万册,订阅了5349种期刊,外文期刊达到2900种。馆内尤其重视自然科学领域的学术专著、专业期刊、会议录和参考资料的收藏。80年代末后,还开始系统收藏国外著名大学教材和博士论文缩微平片。
古籍收藏方面,图书馆馆藏古籍约2万种,30万册,善本书约2000种,以工程史料、专题文集和地方志为主。图书馆设有采访部、编目部等多个部门,共有154名工作人员,其中高级和中级职务人员占比较高。一周开放70小时,提供开架阅览和外借服务,年外借量达到70余万册,每年吸引70万人次读者。图书馆还为学生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并设有国际联机情报检索终端,支持多种检索系统和定制服务。
1987年以来,图书馆积极进行计算机管理研究,实现了西文编目的自动化处理,引进了图书情报综合管理系统,推动了自动化进程。自主研发的《中国高校学报论文文摘》(英文磁带版)数据库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力,可供全球检索利用。作为国际图书馆协会和机构联合会的成员,图书馆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开展资料交换,并与北京市其他图书馆进行书刊互借。
清华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912年,馆舍由连成一体的东西两部分组成。图书馆建筑总面积2.8万平方米,设置阅览座位2000席。清华大学图书馆近年每年订购中外文图书近5万册。到2003年底,总馆馆藏书刊已达274万多册,形成了以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文献为主体,兼有人文、社会科学及管理科学文献的多种类型、多种载体的综合性馆藏体系。图书馆实行开放式服务,每天连续开放。WWW、OPAC(馆藏目录检索)24小时对外服务。2003年接待读者141万人次,中外文图书年外借总量为114万册。
以上就是377招生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武汉大学历史专业将来怎么就业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相关文章关注377招生网:www.126377.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