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信息

外国人在明朝考中进士,为什么朱元璋只让他做一个八品县丞?

发布时间:2024-08-28 08:47:50 | 377招生网

今天377招生网小编整理了外国人在明朝考中进士,为什么朱元璋只让他做一个八品县丞?相关信息,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更好帮助到大家。

本文目录一览:

外国人在明朝考中进士,为什么朱元璋只让他做一个八品县丞?

外国人在明朝考中进士,为什么朱元璋只让他做一个八品县丞?

外国人在明朝中了进士,朱元璋给了他一个八品的县丞,不是朱元璋对外国人有偏见,当时即使你考了状元也只能从正七品的官开始,所以这个八品县丞是正常的封赏。

朱元璋建立明朝四年后才开始了科举,主要是由于当时各地还有叛乱,直到四年后朱元璋才有时间安排科举,改善政府缺少文官的情况。第一次科举一共有120人被录取,其中高丽的金涛非常厉害是这些人当中的第25名,对于一个外国人来说这是相当不容易了。朱元璋给他的官职是山东安丘县县丞,一个八品的官职,不过后来金涛觉得这个官职太小就借故推辞了,回到了自己的国家。

其实这个官职是按照当时科考及朝廷的各种规则制度确定的,一个刚刚科考完的考生对于治理地方经济、治安等都是纸上谈兵的阶段,任何一个朝代都没有理由因为一个人优秀立刻给他一个关键的职位。这样的话对当地的百姓、对国家,甚至是对个人都是不负责任的,优秀的科考生可以通过在基层优秀的表现快速晋升到高层,但是直接给高层的职务不合适。朱元璋不能拿一个刚刚建立的朝代试水,毕竟明朝的百姓刚刚经历了多年的战乱他们需要有能力、有经验的父母官让他们快速步入安居乐业的时代。

不过金涛这个人确实是非常厉害,他回到高丽后不久就逐级升到了宰相的职务。

外国人在明朝考中进士,为什么朱元璋只让他做一个八品县丞?

古代进士明朝一届有多少名

明代常科共举行了89次,录取的进士约为25000名。
清代会试合格者称为贡士,亦称中式进士,其名额每年平均300名左右,各省额数以到部应试人数,及省的大小、人口多寡而酌定,故被取的并不全凭文艺。会试录取榜揭晓后,中式进士须于下月应殿试。
殿试主要是定名次,参加殿试的,几乎无一不被录取。明代会试名额,少至32人,多至472人,或100人、200人、250人至300人,增减不一,都由临时奏请决定。至宪宗成化十一年(1475)以后,以取300名为常。

外国人在明朝考中进士,为什么朱元璋只让他做一个八品县丞?

明代的科举考试是怎么分四级的?

377招生网(https://www.126377.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明代的科举考试是怎么分四级的?的相关内容。

科举考试共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

  1. 第一级是院试。

    读书人必须通过本县知县主持的县试和由知府主持的府试,取得童生身份,有了童生身份才有资格参加正式的科举考试。

    童生这个名字听起来像是儿童,很多读书人停在这个学级不得进学,而被嬉笑为老童生。比如洪秀全就是个屡试不第的老童生。有了童生身份就可以参加院试考秀才,院试分别在各省的省会举行,通过的人被称之为秀才。

  2. 下一级的考试叫乡试。

    三年才有一次,一般在八月,由省出题,而且有名额限制。在这一级别考试中过关的人就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因为乡试多在八月举行,故又称为秋试、秋闱。考试共分三场,每场考三日,三场都需要提前一天进入考场,即初八,十一日、十四日进场,考试后一日出场。

  3. 第三级考试是会试。

    会试于乡试的第二年举行(乡试也是每三年举行一次,即每逢子卯午酉年举行,为会试前一级考试),即丑、辰、未、戌年春季,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又称“礼闱”“春闱”,考三场,每场三日。

  4. 最后一级是殿试。

    殿试只一天,日暮交卷,经受卷、掌卷、弥封等官收存。要想当进士,还要再过殿试这一关,考试方式是皇帝提问,考生回答,内容主要是策问。皇帝及大臣根据考生的表现,会划分档次,共有三甲:

  • 一甲只有三个人,叫进士及第,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这是为我们大家熟知的。

  • 二甲若干人,叫赐进士出身。

  • 三甲若干人,叫赐同进士出身。殿试中第一名即是“状元”。

连中三元: 即身兼解元、会元、状元三个称号于一身。在乡试、会试和殿试中均为第一名(必须保证全省考第一,然后在会试中全国考第一,最后殿试里在皇帝心目中也是第一)

自隋唐开始科举后,获得这一荣誉的只有十四个人,分别是唐朝二人,宋朝六人,金一人,元一人,明二人,清二人。

明朝连中三元者有二,一是商辂(lu),二是黄观,很多材料记载明朝只有一个连中三元者,这是不对的,在洪武年间,安徽人黄观连中三元,永乐靖难时,黄观为永乐所忌,将其名字从登科录上划去,改第一名为韩克忠,所以在大多数历史记载中,三元并没有黄观的名字。


科举考试到底是什么回事?

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廷,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年!

1、艰辛而漫长的“进京赶考路”

古人那时候的“进京赶考”,那也得是有资格才能“赶考”的。古代交通不便,家庭条件好的考生有舟车乘坐、书童相伴,条件差的就要步行到京城参加考试,耗时数月甚至半年。

2、考试环境恶劣

号舍窄窄一间,几乎不能伸展,明清时期的考试一场下来需要两三天,吃住均在里面,除了上厕所以外,一般不能随意出入考场。想想也是煎熬啊!

3、 低到发指的率取率

到了晚清的时候,每次参加乡试的考生大概是16-18万人次,而能考上的只有5000-6000人。算一下这个录取率,只有3%左右!而现代,我们的高考的录取率达到了75%,足足是古代的25倍! 377招生网

相比今天的高考实在太幸福了!虽然我们并不能用现在的眼光以及道德标准去衡量以前的任何事物,但古人持之以恒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去学的。

以上,就是377招生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外国人在明朝考中进士,为什么朱元璋只让他做一个八品县丞?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相关文章关注377招生网:www.126377.com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与“外国人在明朝考中进士,为什么朱元璋只让他做一个八品县丞?”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